電視服務 為民至上
為解決糾纏澳門十四年多的公天問題,政府提出短期的“唯一”可行方案,經多次商討協議後,澳門有線與十四家公天終於簽訂合作協議,透過政府向有線購買服務及設備,再由有線向公天公司提供免費開放及不具版權爭議的電視頻道訊號。但接駁訊號初期,由於未能短時間內釐清所有訊號版權問題,三分之二的頻道即時削減,以免令解決方案增添複雜,釀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。
簽訂合作協議當天,政府公佈批准的“頻道表”中,竟然不包括澳廣視播放體育節目的兩個數碼頻道,各界反響強烈。當晚電信局長解釋,因為澳廣視所購買的“英超”等節目版權,是透過“無線電廣播”的模式來接收,如居民可豎立“天線”來接收(無線電)廣播訊號,無論在現時或“合作階段”中將不會受到影響,因法律上得到保障。
然而,相關言論被解讀成“電信局叫人用魚骨天線接收”,似乎被過度渲染,焦點反轉移至“魚骨天線”上,坊間駡聲不絕。但實際上,官員言論是解釋政府從來沒有禁止澳廣視兩頻道的播放,因為版權屬於無線電廣播,若在收費有線電視網絡傳送可能觸犯版權法例,故此必須釐清。
節目版權可細分成為多種不同形式,包括有線、無線、互聯網、流動網、IPTV等,甚至播放範圍涉及國家或地區。例如,一家電視台僅向版權持有人購買澳門區的無線播放版權,而非區內獨家播映權,若透過互聯網傳送相關訊號,將可能涉及侵權行為,有機會被版權持有人提起訴訟。
由於版權形式複雜多變,居民一時間無法理解,產生不必要的誤會。監管部門理應汲取今次教訓,亦有責任向居民加強對版權的認識,令知識產權法例在澳獲得尊重。
另一方面,近日有居民指接收電視訊號出現不穩定或“雪花”,甚至無法收看數碼電視訊號,電信局已要求澳門有線及公天公司改善。這場“雪花風暴”多少反映部分居民仍然採用舊式的模擬制式電視機。由於全球已進入數碼化年代,電視傳遞技術不斷革新,加上數碼訊號在傳送過程中不容易受到雜訊干擾,儲存相對容易。數碼廣播逐漸興起,澳廣視及澳門有線亦迎合市場發展推出數碼廣播。
政府計劃今年重塑符合本澳實際情況的電視服務市場,制訂政策時必須多聽取居民的訴求,以及留意區域內的市場變化發展。 春 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