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擾多年的有線與公天之爭有新進展,有線昨日與十四家公天公司簽署合作協定,由有線提供訊號,公天提供服務,前提是政府向有線支付首期啟動費加分期維護費合共逾一千萬元作“包底”。至此,歷史遺留的公天問題看似理順,遺憾的是居民可以收看的頻道被削減了三分二,資訊接收權受損;更矚目是上述僅“緩兵之計”,明年四月收費電視開放市場,屆時會否“開放為名,專營為實”?公天角色如何處理?利害關係讓人關注。
公天和有線僵持超過十年,癥結難解。基於澳門地理狀況,公天網絡運作模式為本地獨有,存在歷史長達三十年。對公天而言,有線是中途殺出的“程咬金”,當年的澳葡政府不顧實情,回歸前與有線簽訂長達十五年的專營合約。這一紙合同,讓兩者長期處於風口浪尖上,十多年來互數不是,爭拗不絕,最終中院今年中裁決,明辨是非。正如判詞所言,儘管當年的服務專營權批給未能讓居民利益被適當保護,但不代表合同因此喪失合法性。事實上,公天多年以遠低於收益的成本取得資源,無疑令專營公司損益,中院的決定符合合約精神,重建知識產業的價值。
中院的判決須遵守、有線特許合同須尊重,情理上還要兼顧公天的“歷史問題”,顧及大部分市民的收看需求,政府“包底”下的雙方和解方案,是短期內既順得哥情又不失嫂意的唯一做法。但據協議規定,居民往日慣常收看的電視頻道有三分二即將“被消失”,當中更有政府使用公帑購買、透過本地電視台轉播的熱門體育頻道,坊間大感驚訝,高呼無理,升斗市民慨歎娛樂消遣和獲取資訊的權利被剝奪。雖然當局辯稱轉播權不再,公衆仍可享廣播權,但未來欲睇英超、西甲,居民難道要在各家各戶豎起“魚骨天線”,回到“那些年”?再者,即使球迷願意每月從荷包多掏數百元接收有線,也未必能如願,有線網路覆蓋率低,連電信局長亦直認不諱。如此“和解”,居民既無奈,又失望。
在處理公天這歷史遺留問題上,坊間對電信管理局的拖沓態度早有微言,難顯主導部門的魄力和承擔。有線的專營合約將於明年四月屆滿,意味着廣播電視市場即將開放,引入競爭。市場重新洗牌的契機下,當局應總結開放固網市場時由於部署太遲,惹來“假開放”疑雲的教訓。當務之急,便是抓緊未來半年,盡快籌備開放市場,制訂好營運規則、監管機制,相關方案應諮詢公衆,為營造一個具公平和效率的市場創造條件,不要重蹈回歸前夕電視訊號服務提供“忽然專營”的覆轍。配合未來電訊網、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“三網合一”的新形勢,對未來電訊服務市場做好重新規劃,才是真正逐步理順公天問題的根本。
夏 耘